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23节(2 / 2)

加入书签

姜离默然。

于谦明白这件事,当时随御驾亲征的兵部尚书,各路将领们当然都明白,只是都劝不住一意孤行的非要驻扎土木堡的皇帝和王振君宦罢了——

纵观英宗出征的全过程,进行的每一项微操,不能说是漏洞百出也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按说实力就是容错率。

哪怕这一路无数的选择,英宗与王振都做错了,但其实只要最后一步他们没有选择土木堡,而是选择了其余官员们建议的另一条路,甚至只是换附近的怀来县驻扎,都不会是这样崩的结局。

有句话是顺风局谁都会打,逆风翻盘才难。

但能把顺风局翻过来,才真是给了所有人一个震撼。

历史有时候真的是很令人感慨,往往在一瞬间,被某一个人一秒的决定所改写,却又带着宿命般的必然性。

有香火气息和纸钱的余灰飘散在空中。

既然是中元节祭祀亡灵,姜离不可避免想到,史书上土木堡祭奠英魂的所在——

景泰初年,在土木堡置了一座显忠祠:专门为了祭祀土木之战阵亡的将士。

其中,光数得上职位的高官显爵的牌位就有六十六座。

御门听政之所奉天门。

文武百官按照文东武西,官位高低序立。

在宦官鸣鞭,朝会开始之前,朝臣们发现,原本分列两旁负责拱卫帝驾的锦衣卫,忙着推了一个高大的铁架过来,上面挂着的是西北的舆图。

站在武将最前面的英国公张辅见皇帝竟然为朝会准备了边关舆图,心中大慰:陛下真是长大了,在国事上用心了。

英国公是带着看小孩子的心态来看皇帝的——他也确实有这个资本。他老人家今年已经七十五岁,四朝元老国之柱石,还有个妹妹是永乐帝的昭懿贵妃。妥妥当今皇帝的太爷爷辈。

他带着几分期待看着御座上的年轻皇帝。

群臣肃穆静候,只听皇帝道:“国难当头,朕有一决断。”

欣慰中的英国公:?陛下有点言重了啊,瓦剌犯边虽说来势汹汹,边境现有的守备有点捉襟见肘,但倒也算不得国难当头。

不过就在今天的朝会结束前,老英国公就体会到了国难当头的感觉——

丹陛上的皇帝慷慨激昂:“瓦剌虏贼,悖恩犯境,侵我国土,杀我军民!”

“朕要点齐在京畿操练的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等共二十五万兵马,御驾亲征!”

陛下不要悟

皇帝要御驾亲征!

朝臣们一时被震惊到沉默。

这,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昨日朝上议论的不一直是如何给边境增兵,给哪几处、增多少兵、谁来领兵这些问题吗?

有半个人半个字提过请皇帝御驾亲征吗?

没有啊!

况且昨日朝上之论并非没有成果。

军情如火,昨日常朝散后,兵吏两部并内阁已经统一了意见,呈上去了一份很稳妥的建议——

令成国公朱勇在京师军伍中挑选四万精兵,增援宣府大同,尤其是也先亲自攻打的大同。

成国公是年近六十的老将,曾随太宗北征蒙古,对边境和敌情皆颇为了解。不但如此,这些年他还负责掌管南北诸卫所将士,由他来挑精兵再合适不过。

当然成国公的年纪是稍微大一些,驰援边疆打急仗或许有些勉强,于是由他总领此事,兵部又额外荐了永顺伯薛绶、平乡伯陈怀为副手,分别领兵昼夜不息赶赴宣府、大同增援。

奏疏一递上去,乾清宫那边几乎是立刻朱批做出了回复:准!

今日先锋兵都已经出发了。

怎么今日忽然又要御驾亲征,还要把京城三大营都带走!

内阁与两部朝臣的目光不由集中在兴安脸上——难道昨日的奏疏是兴安公公自作主张批的?

兴安也懵了:不是啊!这般重要的军国大事,他又不是王振,咋敢自己批?

而且昨日他拿给皇帝看后,陛下不但当即批准此项增兵事宜,还问了一句:眼见快要进八月了,以后边关会越来越冷吧。

又道若是四万将士的粮草、棉服、靴履等物,外头官衙储备不足,就先从皇宫内府的广盈库和承运库挪用就是。

兴安欣慰之余,忙回禀了:于尚书接任兵部来早预备着边关有变,小几万人的军需还是有的。

皇帝当时还笑了笑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