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884章(1 / 2)

加入书签

皇后娘娘乃一国之母,又同是女子,看了这个折子,自然也是有心为天下女子谋福祉的,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读书能使人明理。

皇后娘娘思虑再三,又跟皇上商议过后,最后放手筹备了这事来,徐茵茵作为提议者,自然免不了被皇后娘娘抓了壮丁负责完善落实女学之事。

皇后娘娘要办的事,那效率自然是好的,不到一年,京城里便陆续建好了三家女学。

一家是王公勋贵出身的姑娘们所上,一家是官员贵女所上,还有一家则是商人百姓出身的女孩们所上。

女学乃六年制,姑娘们六岁便可入学,读书六年,待得年满十二岁之后于女学结业,而后各自归家,贵者学习管家掌理中馈之事,谈婚论嫁,贫者亦有了知识这种财富,不管是教儿女还是持家,能写会算总比目不识丁好的。

徐茵茵要做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而女学一兴,女孩子们读书明理,一代传一代,总会有人发觉一件事,男人可以做的事,女人也能,她希望有朝一日,女子也能勇敢的显露于人前,证明女子也不会比男儿差的。

因着柳阁老致仕,朝中以他为首的老顽固们没了人牵头,而以刑部尚书曲大人吏部尚书郑大人、刑部侍郎叶大人户部侍郎杨大人等臣子又大力支持,老顽固们纵使想反对皇后娘娘开办女学最后也只能无疾而终。

老臣子们都老了,新鲜的一批臣子们陆陆续续的跻身进了朝堂,一片欣欣向荣,在位十余年的皇上也愈发的有干劲,每天看着年轻的臣子们,他觉得自己还能再肝二十年!

女学便这般的办下来了。

非但如此,随着京城女学的创办,位于南城最静谧的女学所在每日早晚都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女孩们上学下学,给这京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皇上考虑了几年的废除闺阁女子出门戴幕篱的规矩也正式下发了旨意。

旨意一出,最高兴的莫过于闺中的女孩子们了,特别是那些年长的女孩子们,她们虽然错过了女学,但终于可以除掉那厚重的幕篱上出门上街,获得时时刻刻的没有束缚的轻松感,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了。

而提出兴办女学和废除闺阁女子出门戴幕篱的规矩的嘉成郡主,自然是受天下卫道士的不满的,但圣旨已出,即便是想声讨嘉成郡主,他们也只有私底下的说说罢了。

也由此,嘉成郡主的名头越甚,整个大燕,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嘉成郡主的事迹。

世人皆知。

嘉成郡主敬献了发热包,造福军中众将士。

嘉成郡主敬献了土豆和玉麦两种粮种,又间接敬献了高产稻种,造福了天下百姓。

嘉成郡主敬献了水泥方子,使得整个大燕都修上了水泥路,与人出行方便了不知道多少,且不止如此,还有用水泥重修过的淮河堤坝遇大水再也没有被冲跨过,用水泥巩固的城墙亦是守护了一城百姓的安危,有建昌十二年济州同庆府大兴县被土匪攻城为据。

嘉成郡主敬献了制冰方子,至如今,制冰方子早被圣上下令推广开来,便是平民百姓,炎炎夏日里,想要吃上一碗冰镇的冰饮也再不是奢求。

嘉成郡主建立了慈善机构,先后于青州京城交州以及洪州等地都创办了慈幼堂和善老堂,使得幼有所归,老有所养,天下各地,再看不到乞儿孤儿,看不到孤苦无依的老人。

嘉成郡主

嘉成郡主做过的事件件又件件,一双手也数不清,有人诟病,更多的,却是感念嘉成郡主之恩,子孙后代,皆为其传唱,莫不敢忘。

番外(二)

又一年新岁。

京城的街头街尾各色灯火汇聚一堂,五颜六色的灯笼与彩灯交织成一个个精彩的图案,美景点缀着整条街道。

街面上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几乎是水泄不通。

最高的登丰楼之上,一间大包厢里早就坐满了人,徐家众人,和徐茵茵方从云一家,以及方长绪一家。

徐三郎考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成功的过了举人试,再往上考他自知是不行的了,好在因为精通算学,徐春山特意给他走了关系,弄进了户部做了主事。

而方玉兴也是考了两次会试终于考过,顺利留在了京城从小官做起,如今方长绪一家也是搬来了京城。

一群孩子们一照面就叽叽喳喳起来,闹得整个包厢里清净不下来,大人们难得相聚在一起说说话,徐茵茵便干脆开了隔壁的包厢,将一群孩子们给赶去了隔壁疯去。

九岁的方泽瑞跟徐达骏的两个儿子凑在一起,拖住了徐茵茵的衣摆不让她走,一个个嘴里直闹着:“娘亲/姑姑,我们可以下去逛灯会吗?我们想猜灯谜!”

徐茵茵被他们吵得头疼,“可以去,但等舞龙舞狮过去了之后再下去,记得带好人,不能乱跑,若是敢惹事捣乱,我便立马让人将你们拘回来。”

几个男孩子高兴得哦哦哦叫,恨不得这就下去,便齐刷刷的跑向了窗口挤出小脑袋去,看看舞龙舞狮到哪儿了。

徐茵茵退出这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