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1238节(2 / 3)

加入书签

家族渊源就不够使了,战场上的事情,战场说了算,谁能在战场上存活下来,并且打漂亮仗,谁就有资格站在朝堂之上。

这种事,只是依靠内斗,是不行的,都要拿出真本事来的。

尤其是现在,眼看就要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了,北伐在即,不拿出点真本事来,还想挤进名将的队伍里和大家一起混饭吃?

可能吗?

不服气的,就来和刘寄奴、檀凭之手里的枪招呼两下,问问他们同不同意?

与武将相反的是,文臣一般就是个混圈子的差事。

当然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只要是战事稍停,国境基本上定下来,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每天处理的各种事务主要还是围绕着政事,也就是文臣主管的这些事务打转。

于是乎,你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往往是,一个朝代只要过了开疆拓土的初级阶段,局势稳定下来,着手发展经济的时候,武将的地位就会相应的降低。

而文臣的地位就会迅速升高。

这也并不是皇帝偏心眼,或者是卸磨杀驴之类的不好的事情,而只是一个客观的现象。

毕竟,没仗可打了,那么,武将又靠什么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创建功勋呢?

他就是有这个心,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至少,机会是大大减少了。

相反,一开始或许默默无闻的文臣,到了这个时候,其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吏户礼兵刑工部,这个年代虽然还没有那么明显的分工,但是也可以看出,朝廷上的这些大臣真的都是很忙的。

他们要处理的事务,基本上都是文臣方面的,除了兵部和户部和军事有比较强的联系,剩下的几个部门那就是专门处理日常工作的。

人手多,事情杂,最关键的是,他们和时断时续的战争不同,他们处理的事务是要天天见,年年不停歇的。

于是,可以看出,他们刷业绩的机会就很多,并且,那些朝廷重臣,只要他们愿意,皇帝又不排斥,他们几乎是天天都要和皇帝见面的。

多少都会有几分情面在,和皇帝的情分也就更紧密了,节节高升,不在话下。

所谓朝堂,往往也是个小社会,各个部门的官吏多到数不清,还几乎要经常在朝堂上相见,在人人都是世家子弟的这个氛围当中,你不是出自世家,你都不好意思一起混。

甚至说,没有一颗极为强大的心脏你都忍不了,那种不合群的感觉几乎是如影随形,天天都伴随着你,挥之不去。

不说别人,只要想一想桓氏一族的先辈,桓温就知道了。

他明明是顶级世家出身,也是极有能力的,但就是因为他放弃了走文臣道路,转头去带兵。

即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依然受到同僚的排挤,有些人是故意的,有些人只是因循着环境的发展而行事。

于是,为了尽快让新的王朝步入正轨,在这第一波的文臣选择上,王谧也还是选择了稳妥的旧班底。

这些人彼此都熟悉,也属于同一个圈子,即便也有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闹不起太大的风波。

至于以后,当然还是要选择新的班底,逐渐把这些人淘汰掉的,但是,目前还不是时候。

这样一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桓玄等人还有保留的必要,毕竟,他是真的能打胜仗的。

不管未来如何,在北伐还没有一锤定音之前,桓玄之类的战将是需要保护的。

在桓氏一族当中,也就只有桓伊是个异类,到时候,说不定可以做个文臣,进行一下身份的转换。

当然了,要不要转换还要看他自己的意愿。

这是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很有主见的男子,王谧并不想勉强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而现在,经过了一番插科打诨,太后娘娘这一关算是终于渡过去了,简直是让人好生的捏了一把汗。

不容易啊!

说到底,还是琅琊大王布置有方,一开始就预料到了桓玄的难对付,于是,用他感兴趣的事物先把他吊住了。

虽然,这种办法不一定是次次都好使,但是,这一次,确实是混过去了。

太后的心思

在这个方面,倒是可以感谢桓玄的个性。

这是一个把江湖上的那些道义,哥们义气看得比律令还要重要的人。

所以说,盗亦有道之类的事情是可以经常发生的。

有些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异乎常人,比方说桓玄吧,从他欺侮徐羡之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徐羡之只是个人优秀,又没有碍着他的事,他是桓温之子,在荆州那就相当于是王府世子爷一样的存在,哪一个家族的小弟敢去挑战他?

再说,他从小留恶名传天下,只要看看徐羡之这个人就知道,他是个喜欢玩心眼的,不是一个喜欢动手的。

所以,虽然没有看到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