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166节(2 / 3)

加入书签

夏原吉捻须叹道:“两税法的定额,一开始用的就是过去年岁最重的哪一年为标准。而且,合并进两税的,不仅仅是户税、地税、杂役这些较为常规的税收,还包括了过去供应军队、宣索、进奉等等。”

“那老百姓的负担,未免太重了。”

朱高煦抚髯道:“本来缴纳的就是历年最重的税,朝廷又会随着开销继续加税,这两税法,恐怕维持不了多久吧?”

“就是如此,所以两税法税制更化的结果,只是在一开始起了效果,到了最后,又压到了百姓头上。”

说到这里,姜星火方才接过话来。

“两税法渐渐执行不下去了,唐廷中枢就想着继续更化税制。”

“于是就有了两税三分法。”

朱高煦问:“两税俺懂,何谓三分?”

“三分便是,一分曰上贡,二分曰送使,三分曰留州。”

“换句话说,两税三分法的重心并不在于如何征税,而是着重于在分配环节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这三个财政级别中,唐廷中央财政通过‘上供’获取,地方割据的节度使财政通过所辖州的‘送使’(即送节度使)获取,州财政则由扣除上供和送使外,剩下的‘留州’份额构成。”

“听起来不错。”

朱高煦如是评价。

“听起来是不错。”姜星火笑了笑,“安史之乱后,唐朝前期‘高度集权、统收统支’的财税体制受到冲击,唐廷中央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尤其是财权无力收回,地方乘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便如史书所记载: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吏职之名,随人署置;俸给厚薄,由其增损气幻为扭转这种局面,唐廷中央采用两税三分法及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将‘高度集权,统收统支’的财税体制转变为‘以支定收,中央与地方划分收支’的财税体制。”

“结果你猜怎么着?”

朱高煦挠了挠大胡子,没想到答案。

“对于藩镇来说。”

姜星火五指成爪,虚空一握。

“——我全都要!”

“什么上贡、留州,两税三分法的口子一开,以前藩镇收税是有实无名,现在连‘名’唐廷都给了,以后所有的税收,都‘送使’!”

朱高煦目瞪口呆。

第101枚银币

还有这么玩的?

朱高煦纳闷道:“那岂不是还不如不改?”

夏原吉反而说道:“那倒也不是,改了比不改要好。”

“怎么说?”

夏原吉解释道。

“两税三分法,在唐廷能控制或者影响的地方,也就是非藩镇割据的地方,还是有很大成效的。”

“历来皆由中央集中调拨各州县财政的分配办法,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同参与赋税收入的分配方式。”

“从具体的税种分配看,盐税、茶税、酒税、青苗钱等收入直接划入中央,两税则由唐廷中央与地方共享。”

“在两税三分法的分配方式下,唐廷中央政府得以厘清中央与地方含混不清的财政关系,在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地方财政收入。”

“史载:至大中十四年,内库赀积如山,户部、延资充满,故宰相敏中领西川,库钱至三百万缗,诸道亦然。”

姜星火点了点头说道。

“这便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税收博弈的重点了,也是为何拿晚唐举例的原因。”

“因为晚唐是观察央税和地税雏形的最好模板。”

“央地分离,才是更适合面向未来的税收制度。”

地图铺开,匕首要出来了。

——————

密室中。

在墙壁内讲课的同时,几人也陷入了争论。

“陛下,听姜星火的意思,是要更化彻底更化税制,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开?”

蹇义忍不住劝道:“给予地方财税之权,乃是动摇国朝根基之事,万万不可!”

“陛下,唐朝实行两税三分法,乃是因为藩镇割据不得已而行之。”

茹瑺同样面色严肃地说道:“如今我大明政令通行十三布政使司,根本不必效仿晚唐残局之举,一旦效仿,反而会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事实上,不仅是蹇义和茹瑺明白这个道理。

听到姜星火的话语,连朱棣,都出现了一丝犹疑。

朱棣很清楚税收对于皇权的影响。

因为国家的税收基础太过单一,如果中央没有地方的支撑,根本支持不起庞大、浩繁的开销。所以每年中央都会让地方押解税款,而且除此之外还需要大量看起来很奇怪,但实际上却是维持朝廷运转的必须贡品。

如果真按照姜星火说的去做,那么就必定动摇大明现在的税收制度,将大笔财税交给地方,由他们自行调配。

到那时,虽然中央的财政负担减轻了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