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14节(1 / 3)

加入书签

如果辛渔来京都,十有八~九是不会在家住的,杨萱想把这些银子送给三舅舅,两个人省着点花用,用上年不成问题。

打算好,杨萱稍微安下心,铺开一张裁好的宣纸,准备替三舅舅抄卷《金刚经》以保佑他不被邪祟入侵。

而此时杨修文已经起了身,正与辛氏一道吃早饭。

辛氏便提起杨萱,“……最近懂事许多,你不在家的时候,就指望她跟阿芷陪我解闷。刚才也说,要写信给三舅舅,让他住进咱家。我也是这个想法,不如让三弟进京,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杨修文叹一声,“三弟真是太令人失望了,当时扬州有头有脸的文士都在场,知府老爷也派了门客过去观礼,还有秦铭。他路经海陵,特特赶了去。真是颜面尽失啊……你写信吧,他要是想来就过来,给他寻处安身之地。”

秦铭也曾在白鹤书院就读,跟杨修文和辛氏都认识。

辛氏便问:“秦铭去海陵干什么?”

杨修文道:“他近日得了盐运使的差事,正视察淮南盐场。具体的,我不便多问。”

盐务向来是朝中之重,盐运使又是个肥差,杨修文避嫌也是应该。

辛氏点点头,忽地想起一事,迟疑着问:“秦铭是不是跟随了靖王?”

启泰帝年事已高,精神不济,今年开春将六部交给了几位皇子掌管。太子负责吏部与兵部,而靖王负责的就是户部。

若非自己人,靖王怎会允许秦铭掌管油水这么足的差事?

杨修文未答,却也没有否认。

不否认就是默认了。

辛氏心里有数,低声道:“中元节时,阿萱曾问起太子,她说太子虽暴戾,但当今圣上相信他,愿意将江山交给他,咱们身为臣民,也只能顺服。我听着也有几分道理,太子已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倘或更改,于黎民百姓而言未必是好事。”

杨修文摇头,“瑶瑶,这事儿势在必行。当年岳父在世时,跟靖王有过协议,岳父合书院之力助靖王登基,靖王则应诺以后立白鹤书院为江南第一书院。这次,大哥还告诉我一件隐秘之事……”四下张望番,声音压得更低,“当时岳父并没有答应,可他送靖王出门正好遇到高旻寺的高僧法证大师,法证大师说靖王头顶有紫气闪现。”

紫气东来是祥瑞之兆。

辛氏默然,随即又道:“但圣意已决,而且张皇后故去已有十年,中宫始终空虚,可见圣上对张皇后仍未忘情,又岂肯轻易废黜太子。我倒是觉得,不管是太子即位或者靖王,只要能恪守本心为民请言,已经不辜负父亲当年的教导了。”

“话不能这么说,白鹤书院现有弟子不过八十余人,而南麓书院每年弟子逾二百之数,难道瑶瑶不希望看到白鹤书院超过南麓书院,成为江南书院之首,将岳父的心血发扬光大?”

杨修文放下手中碗筷,起身拍拍辛氏胳膊,“瑶瑶安心养胎,这事交给我,后天面圣,我打算讲《大学》。”

“师兄,”辛氏随之起身,“为人君止于仁,可为人臣也要止于敬啊。”

杨修文顿一顿,“瑶瑶,朝政之事你就别管了,我自有主张。”

再过数日,大雪沸沸扬扬地飘落下来,一夜之间,将亭台楼阁妆点得一片银白。

便在这冰天雪地里,隆福寺的腊梅冒着严寒绽出满树娇嫩的黄花,傲首挺立在枝头。

夏怀宁寻只陶土罐子,一大早跑到隆福寺,跟小沙弥左缠右磨,终于讨得数枝半开的腊梅,踏着满地积雪去了杨家。

杨家也种了两株梅,不过是红梅,要到正月里才能开花。

这种天气,能看到含苞初放的鲜花,再赏心悦目不过。

杨桐大喜过望,仔细打量番遒劲的梅枝,俯身嗅了嗅,笑道:“这两枝开得好的给父亲插瓶里,这两枝还没开的送到母亲屋里。”

说着找出一对定窑的细颈广口梅瓶,灌少许水将梅枝分别插上了。

杨修文不在家,两人将梅瓶交给松枝后,径自去内院。

刚走到正房院门口,正见杨芷姐妹手牵着手,有说有笑地走出来。

杨萱穿件镶了兔毛的嫩粉色夹袄,外面披着连帽大红羽缎斗篷,帽沿上也镶着兔毛。辛氏怕她冷,将帽子系得紧,那张莹润如玉的小脸被雪白的兔毛笼着,如雪后晴空般明净清澈。

而眸底笑意未散,娇俏动人。

夏怀宁看得双眼发直。

这才是杨萱该有的样子,穿着鲜亮的衣裳,过着悠闲的生活,被家人娇着宠着,而不是前世那样,一年四季都穿得灰突突的,像是老气横秋的妇人。

以后他也会小心地呵护她,让她每天都笑意盈盈。

想到那个美好的将来,夏怀宁满腹都是柔情,急急地招呼声,“师妹。”

杨萱没吭声。

杨芷笑着福一福,“大哥,师兄……这腊梅真漂亮,从哪里得来的?”

杨桐笑道:“怀宁从隆福寺求的,送给母亲插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