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8章(1 / 2)

“哭昭陵”是唐代的制度中规定,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 可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前哭诉,然后会有官员来处理。

发展到后来, 许多才子自认为怀才不遇、不遇明主, 也会到昭陵面前哭。

假如李世民去世后真得进入地府,大概死后和生前一样忙碌, 毕竟每天都得处理好多冤案和好多才子的心愿。

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唐人深感唐玄宗不如唐太宗, 昭陵前哭得人倍增, 李世民大概得忙死。】

李世民的表情顿时几番变化, 颜色十分精彩。

心情也几经起伏,一会儿高兴感动,一会儿悲痛担忧。

“安史之乱……”李世民皱眉看着这四个字,最终只能重重一叹,“朕反倒是希望昭陵前无人来哭。”

百姓过得太苦,无处解决,才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这个已经过世多年的先帝。

若是民间没有冤案, 才子都能有大展才华的地方,哪里还需要到昭陵前来哭?

他好不容易才让贞观朝民间有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却被安史之乱给迎面痛击, 仿佛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

“唐玄宗……”大臣们的心情也没轻松到哪里去, 原本剿灭东突厥的喜悦此时荡然无存。

李世民咬牙:“可惜隔得太远,不然怎么也得好好教训教训!”

【大唐以后得皇帝依然以唐太宗为榜样。

比如蒙元的成吉思汗, 非常推崇李世民会打仗,曾夸赞:“欲安邦定国者, 必悉唐宗兵法。”

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李世民铁粉。时时刻刻以他为鉴,还学习李世民写给儿子的为帝范本《帝范》。

给大家看一下记录:

洪武元年闰七月,太祖与侍臣观古今帝王画像,至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谛视久之;

洪武六年三月,太祖对群臣讨论:“昔日唐太宗说,人主自贤,臣不匡正……太宗英杰之主,有见此乎,纳言如流,大小必采,故能致贞观之治……”

洪武六年四月,太祖“朕观唐太宗言”;洪武九年六月,洪武十四年正月,洪武十六年二月,太祖观唐太宗《帝范》,洪武十六年……

太多了,这还是《明太祖宝训》记载的公开场合的,私底下的学习还没有说,可以看到朱元璋对李世民的推崇了。

还有后面的清朝,清朝皇帝虽然是满人入关,但是也不影响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崇拜李世民。乾隆皇帝曾说,他最佩服的皇帝只有三人,圣祖康熙,唐太宗李世民,和宋仁宗赵祯。】

朱元璋难得有些不自在了。

“天幕提这些作甚?这不都是正儿八经的学习吗?”

什么铁粉,名字怪怪的,铁磨成粉还怎么用?跟他崇拜李世民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没听懂这种来自后世的网络词汇,但是不影响他很快看到天幕里提到的重要信息。

“后面的清朝,是满人入关?”朱元璋警觉起来,“入关?是关外人?难道是北元始终未灭卷土重来?”

朱元璋一直严防北边,很清楚北方现在并没有满族或者满人。

因此,他也越发警惕。

“昔日辽国与西夏与北宋三足鼎立,金国后来居上,灭了辽国,俘虏了徽钦二宗,逼迫赵构南逃,还得对金国称臣。这满人,莫不也是后来居上?”

朱棣眼神冷峻地看向北方。

他的封地就在北方,天幕剧透过日后他还将会因为朱允炆的铁血削藩谋逆,并且谋逆成功了。

抵御未来会入关的满人,就是他的责任。

为了守好北方门户,他现在已经有了念头想迁都到燕京。

【在上上下下的舆论攻势下,李建成昏招连出,越发不得人心。

但是对李渊来说,二儿子的名声越大,对他的威胁越大。李建成各种出昏招,反而得到了李渊的暗中支持。

于是,玄武门之变依然爆发了。

武璎在秦王府中听到消息时,是已经兵变成功的李世民派人来接她进宫。或者准确来说,是陪伴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还记得这样的小事。

武璎不过是溜去太子府上调戏了一番魏征,回来就发现已经变天了。

武璎感叹,自己似乎是最无能的穿越者,似乎什么也没解决。

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后世人多怜惜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背负的骂名,有史学家称李世民因此“终身为声名所累”,也有人称李世民为“盛世的囚徒”。许多穿越者都希望,能让李世民顺利当上太子,顺利登基,不用背负这些骂名。

可惜她现在只是一只小小的鸟,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更何况是改变历史。】

李建成听到后世人的怜惜,起初是愤怒的。

从知道李世民是未来的唐太宗开始,他就猜测过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

现在知道了“玄武门之变”,他已经猜到自己的死亡地点——玄武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