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18节(1 / 3)

加入书签

总部派遣出浩浩荡荡的联邦士兵,对各大?仓库的粮食进行提前?迁移、强化封锁的处理。

能带到安全区的,当然要尽可能全部带走,实在是难以带走的,就用水泥一层层封起来?,以后再来?挖。

除了转移粮食物资之外,数量最大?的几支军队则是往永泽联邦地势最高?的原武高?原、旌蛉山脉、维泽高?原等地方而去。

他们肩负着的重任,是在这些?地方,建立紧急抗洪防寒基地。

基地建立,是这次救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必须要做好最坏的可能,一旦天灾久久不停,后续永泽联邦的一切生活工作,都将?在基地里?进行。

与这些?军队一同行动的,还有一辆辆特制的超大?皮卡,满载着一大?车的建筑物资,朝着四面八方而去。

原有的城市避难所大?多在地下,一旦暴雨降临,冰河末日降临,这些?避难所将?会被掩埋在几十米高?的冰层之下,灾民进入其中,无疑是自寻死?路。

只能新建。

因此,抗灾基地预案,是所有的预案中,第一个通过的。

根据预案,永泽联邦将?凭借强盛的国力,在两天时间内,于九大?州十大?区全力搭建起超八百个抗雨抗寒生存基地。

比如京都周边将?会优先选址距离最近的燕北山脉,于相对平坦的高?地之上?,在排除山脉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后,速建一座可容纳百万人口的抗灾基地。

几乎可以说是一座小城池了。

天灾留给人类的时间太短了。

为了在目标时间内完工,各大?施工队以及国防军队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回家与家人告别的机会,就直接奔赴目的地。

一辆辆货车,一列列军队,一排排飞机……

人与物资迅速到位。

极速行军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这座抗灾基地建成?之后,他们,乃至他们的家人,都未必能有机会住进来?。

一旦暴雨降临,山脚将?成?山洪汪洋,横亘在他们与家乡之间。

他们可能再也回不来?,可能再也见?不到家人了。

但?临危受命,每一个人都没有怨言,而是挺直了身板,大?跨步地朝着燕北山脉而去。

联邦军队,生于民,用于民,国难当头,自以国为重。

从他们穿上?军装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回不去家的准备。

燕北山脉之外的其他区域也一样。

各地区的军队以及民工都快速行动了起来?。

他们将?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与周边人口数量、物资存量以及军民建造能力规划适当大?小的抗灾基地。

如果?有人从高?空中俯视的话,就会看到这一个被海洋包围在其中的大?陆上?,有一列列的车队亮着灯,在黑暗中排成?长队朝着各自的方向前?进。

仿若是万千条火色的游龙,照亮了这一片大?陆,勾勒出这一个国家的脊梁轮廓。

/

但?饶是如此,和四十多亿的永泽联邦公民比起来?,八百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这也意味着,将?有一大?批远离抗灾基地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转移和救援。

这个问题并不是联邦国会没有考虑到,而是抗灾基地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八百这个数量,其实已经是他们相当大?胆的提议了。

首先在地形选址上?,太高?的高?原,除了后期暴雪之下温度将?加倍寒冷之外,还面临着道路不畅、路途过远、物资输送无法及时跟上?的问题。

而城市周边的山脉,又大?多有滑坡、泥石流等危险。

光是一个合适的地点,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勘测。

其次就是建造工程的人手问题。

虽然联邦军队数量庞大?,又有建设局与民间施工团队协助,但?这次抗灾基地不仅是普通避难所的好几倍大?,而且在建设层面上?,也不像普通避难所那么简单。

要有牢固的地基,确保不会在超□□雨下坍塌,不会有滑坡泥石流的风险。

要做到能防雨抗寒,其中温度要考虑到可能是零下五十度的超级低温,有这些?因素在,保暖层工作将?会是普通避难所的好几倍复杂。

虽然大?量的内部建设工作可以留待暴雨之际再赶工,但?总的时间只有两天!

而光是运输那些?材料和搭建轮廓,就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了?

就算是将?联邦所有的飞机、战斗机都投入到运输物资的行列中,都不够,都太过仓促!

再一个就是各地用材分布不均的问题。

有的城市虽然人口有大?几千万,但?是因为定位是旅游城市,建材业不发达。

这种城市要建设基地,就必须从外地抽调建材过去,搬货、运货、卸货,两天的时间,建材都未必能到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