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myuedu.com

第16章(1 / 2)

加入书签

老翁看起来年逾花甲,头发半白,此时正佝偻着腰。

陶景并未理会刘文邈,而是对老翁拱了拱手,“老人家,来,有话坐下说。”说着引着那老伯坐在了堂边的凳子上。

待人谦和,彬彬有礼。骆峥看向陶景,目光柔和。

刘文邈在一旁看到,不由得翻了个白眼,怎么哪都有你?

安顿好了之后,骆峥问道:“老伯是哪里人?”

“老朽程甫,正是平沙村人。”

骆峥:“老伯识得这死者?”

“认识,认识”,程甫缕了缕胡子,“这人在许多年前,也是我们村的人。”

“哦?”陶景挑了挑眉:“老伯可否将详情告知一二?”

程甫咳了咳:“好,等我慢慢给你说”

“你们说的这人啊,名叫郑二,原来祖祖辈辈都是村子里的人。可是大概在七年前左右,郑二突然举家搬走了,谁也不知道搬去了哪里。”

举家搬走?

陶景心里一动。

古代讲究落地生根,尤其是农户,有家有地,很少有像现代人这样搬迁的。如非遇到什么重大变故,更是不可能举家搬走的。

可是等再追问为什么搬家,老伯也摇了摇头,表示并不了解其中缘由。

骆峥当即道:“刘大人,你派几个人。调查一下这个郑二为什么搬家又搬去了哪儿?”

刘文邈:“遵令,下官这就去办。”

陶景站在原地,垂在身侧的手指有一搭没一搭地虚点着,他总觉得这件事情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究竟……是哪里呢?

突然,心中仿佛有一道极细的光掠过。

陶景看向老翁:“当初郑二搬走时,可还有别人一同离开吗?”

骆峥同时看向老翁。

没有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老翁愣了一会儿,眼睛忽地睁大,“对,对!当初和他一起搬走的还有其他两户人家。”

骆峥深看了陶景一眼,目光中有赞许。

陶景恍若未觉。

不出所料的话,这起凶案与七年前那次意外搬家,一定有着极大的关联。只要查清当年的真相,那离破案也就不远了。

这时,骆峥道:“刘大人,把第一具尸体也抬上来。”

话音一落,陶景几乎是瞬间领会了他的意思。

不出一炷香的功夫,之前的那具尸体也被抬至大堂。陶景转向老翁:“老伯,麻烦您看一看,这个人您可否认得?”

老翁颤巍巍地走到尸体旁,一掀那白布,腥臭味扑面而来。

由于时日较长,尸体已经腐烂严重,然而当老翁眯着眼睛仔细端详了尸体一番后,竟然惊讶地“啊”了一声,“这……这是赵铁啊!”

陶景:“赵铁?”

老汉:“就是当年与郑二一家一同搬走的人啊!”

陶景和骆峥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隐约的光亮。

送走了老翁之后,三人回到堂上商议。

刚才从众人又从老翁口中了解到,当年搬走的三户中,除了郑二、赵铁之外,还有一家,户主叫曹金。

在七年前的一天,三家像是约好了似的,一同搬离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表面的平静之下,有暗流正在涌动。

简单商议过后,陶景和骆峥回到客栈。

再次路过集市,只见一个墙根底下,有一群人围成一圈,不知在干什么。

二人走进了才看清,只见人群中央是一个精瘦的小老头,地上摆着一个葫芦,手中捧着一个装满了油的小罐。

老头倾斜手中瓦罐,油淌下来,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倒出来的油笔直如线,精准地流入了葫芦的小口之中,一滴未洒。

围观群众拍手叫好,一大罐油顷刻间卖出了大半。

这让陶景瞬间想到了在原来世界念书时,曾经学到的一篇古文。

文中写道,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老头儿倒是和那卖油翁,有异曲同工之妙。

骆峥:“想什么呢?”

“没什么”,陶景笑了一下,“想起来了一些旧事。”

骆峥没再继续问下去。

两人一同走进客栈上楼,身后集市的嘈杂之声仍然充斥耳畔。

陶景脚步蓦地一顿,心中仿佛有道极细的光闪过。他停了下来,指尖轻点额头。然而当他仔细回想时,那光亮已然消失不见。

陶景摇了摇头,只得暂且放下了这突如其来的念头。

傍晚,天黑的极快。

不久前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天色却已变得昏暗。

又该睡觉了。

陶景和骆峥看着那床,一时间竟默契的谁都没有动。

陶景是万万不好意思再让骆峥坐一宿的,可又对原主这副身体极度没有信心。

“要不……我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